被辜负的善意,或化作怨毒,剑雨洒落,或断开执念,融入星辰碧落
“谁还不是 来人间 走个过场,
不管你背着什么行囊。
都要经历一样的寒来暑往,
酸甜苦辣,也都要品尝……”
“窦娥”是关汉卿笔下的悲情人物,为人善良纯朴,却无辜承受巨大冤枉,于是她发下了三个毒誓:血溅白练、六月飞雪和大旱三年,结果这三个毒誓都一一应验。
对于那些冷漠的看客,窦天章谴责道:“坏人猖獗,逍遥法外,好人蒙冤,死于非命,你们不言不语,是为不仁;你们明明知道窦娥是冤枉的,却不敢说句公道话,是为不义。老天有眼,所谓的天灾人祸,就是老天对你们这些不仁不义之徒的惩罚。”雪崩的时候,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,冷漠自私地助纣为虐,同样会遭受怨毒的谴责!
伍子胥掘墓鞭尸,是“怨毒”这种不良之物在行为上的集中呈现。古往今来,被辜负的善意总会化作各种形式,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反弹力和破坏力。对于这一心理状态的产生、发展,各类作品都用丰富多样的形式予以表述呈现。武松因毫无防备遭受张都监的恶意陷害和路途截杀,以血溅鸳鸯楼的形式使其承受阴险作孽的后果。《天龙八部》中,萧远山则隐入幕后,把参与雁门关血战的众人各个击破,以雪当年无故伤害截杀的深仇大恨。杜十娘把百宝箱投入滔滔江水、张松则把本想献给曹操的地图转而交给了刘备……
善意如果不化为怨毒,就需要进入高维,放下并断开相关的执念,换一种眼光来看待世界。“神通不敌业力,业力不敌愿力”,大的愿力可以使人视野开阔、把仇恨缩小到一个角落,再专注于美好,逐步淡化那些龌龊丑恶,但起心动念往往是业力习性使然,无法以理性强制约束改变,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”,“吹不动”是自我感觉,“过江来”是本能反应。理想不等于现实,信念也不同于实际状态。
胯下之辱,对于韩信来讲,构不成侮辱,是从心里不在乎,不存在忍辱过程。后来,刘邦对韩信的一系列行为引发了韩信的在乎,他就产生了和陈曦联合的想法。萧远山从不愿伤生到出手冷酷,是经历了撕心裂肺到沉静无情的心理熬煎,已经打破了规则观念的心理约束。萧峰在契丹王的一句冷嘲热讽后选择自尽,则是因为那句话击中了他心中的“有所在乎”。
泾渭分明、终是无法合流。拉开距离,是最为明智的选择,但罪恶寻衅滋事、步步紧逼,摆脱纠缠状态需要多种因素,拉开距离,让小丑自己表演,使自己逐步置身事外是一种理想的状态。“聪明人从不报复,他们会匆匆离去,重新开始。因果报应,不需要亲自动手”“不要急于报仇,烂掉的水果自己会从树上掉下来。”无视、忽视,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报复。
助纣为虐的成济杀害了曹髦,很快就登上“替罪羊”位置,死于自己所拼死效力的司马昭刀下。庆忌宽厚地放走要离,要离终究选择自尽,要离的推荐者伍子胥被夫差逼死,真正的幕后黑手阖闾和其子夫差,均被勾践所灭。一切只是时间问题,不急!
欺辱辜负心怀善意的他人,是一种罪恶,无论他人是否反击,也不论自己是否受到良心谴责。罪恶就是罪恶,摆在那里,不来不去,阿赖耶识的种子会自行完成因果,最为建设性的措施是:抛离执念和盲区,选择远离,进入另一天地!
“心小了,事就大了;心大了,事就小了。”说来容易,做起来不易。一直努力,只要方向正确,就会有良性的意识形态指引传递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