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一句话证明你在体制内待过?(怎么查体制内的人)
周末被“收到”绑架的,举手。
最近“体制内生存暗语”又火了,从字体格式到会议时长,句句扎心。
要我说啊,这些梗背后根本不是什么办公室趣闻,而是刻进骨子里的一整套行为逻辑。
文件用方正小标宋?
仿宋GB2312?
表面看是格式统一,实际是标准化流水线的一部分。
新人第一课永远是“按模板来”,个人创意?
那叫“不懂规矩”。
通知群里刷屏的“收到”更窒息,周末发周日交是常态,回慢了还怕被点名“政治站位不高”。
现在看见微信工作群弹消息,手指头都条件反射哆嗦。
领导讲话必讲“三点”简直典中典。
开头永远“简单说两句”,结果半小时起步。
关键是第三点最后一条,往往会突然冒个“补充强调”,实际内容比前三页加起来都多。
这种会开多了,手机电量低于50%就焦虑。
最绝的还是那句“原则上可以”。
翻译过来就是“按规章能办,但我说不行”。
新人真按原则走,盖章跑断腿最后卡在某个科长一句“再研究研究”。
老油条早懂了:领导问“原则上行不行”,其实在等你说“领导您看怎么操作合适”。
基层减负?
文件柜里专门腾出一层放减负台账的举手。
检查组来了查减负成果,材料得连夜补三斤。
四不两直查得越勤,下面造表格越疯狂——毕竟“留痕”才是护身符。
体制待久了,连微信朋友圈都自动分区。
转发链接先确认分组,点赞领导动态要秒评,聚餐合照里永远找不着C位。
外人觉得刻板,里头人才懂:这不是什么生存指南,是无数试错后焊死在身上的安全区。
哪天脱口而出“建议加强统筹协调”,别挣扎了,工位暴露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