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把《张迁碑》这么变,入选全国书法展,三个方法助你学隶书
很多人都想不通一个问题。
自己关在屋子里,对着一本古代字帖,比如《张迁碑》,一个字一个字地练。练了好几年,写出来的字跟原帖印出来的一样,可以说是一模一样了。高高兴兴地拿去参加比赛,结果连个边都没摸到。
反倒是看那些在全国大展上拿奖的作品,歪歪扭扭,大大小小,墨也是一块深一块浅的。很多人看了就骂,说这写的什么东西,根本没有古人的味道,完全是胡来。
可为什么你那个“一模一样”的作品被刷下来,而那个看起来“胡来”的作品却能入展,被那些专业的评委看中呢?
这里面有道道。这个道道,一般人不说,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悟不出来。今天我们就拿一幅在全国书法展上入展的作品,好好扒一下,看看人家到底是怎么搞的。
这幅字,明眼人一看就知道,它的根子是《张迁碑》。《张迁碑》是东汉时期的隶书,特点是字形方正,笔画又粗又硬,有一种很古朴、很笨拙的力量感。这幅获奖作品里,有些字,确实跟《张迁碑》原文里的字没什么两样,直接搬过来的。
问题就出在这。既然有直接搬过来的字,为什么大家不觉得他是抄袭,反而觉得他水平高?
这就是第一个关键点,也是最容易让人迷惑的地方。
秘诀一:主心骨不能丢,但全身不能都是骨头。
这幅作品,不管它怎么变,你都能感觉到《张迁碑》的那个味儿。这就是它的主心骨。作者在写的时候,心里一直装着《张迁碑》的风格。
那几个直接“照搬”过来的字,不是因为作者偷懒或者只会写这几个字。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做法。
它们的作用,就像船锚。
一艘船要在海上停住,必须抛锚。这几个字,就是作者抛下的锚,把整幅作品牢牢地“锚”在了《张迁碑》这块古老的港湾里。它们在告诉评委和观众:“我的根在这里,我没有胡来,我懂传统。”
有了这个锚,其他的字他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“折腾”了。如果没有这个锚,整幅作品就会像断了线的风筝,飘走了,那就真成了别人嘴里的“胡来”。学古人,不是百分之百的复制,而是要抓住它的精神核心,然后用几个标志性的字来定调。
看明白第一点,我们接着看第二个关键。为什么这幅字看起来那么“不整齐”,反而显得好?
秘诀二:字不能排队站,要有高有低,有胖有瘦。
我们现在用电脑打字,每个字都一样大,整整齐齐排成一行。看着是很规范,但那是机器干的活,没有生命力。
书法是人写的,是活的。
你看这幅作品,里面的字,大小完全不一样。有的字写得很大,占了好大的空间;有的字又缩得很小,挤在旁边。为什么这么做?这是在制造节奏。就像音乐,如果只有一个音调,从头到尾都一样,那没人听得下去。一定要有高低起伏,才好听。
书法也是一个道理。字的大小错落,就能让整张纸“活”起来。
再看墨。有的字,墨色很重,黑乎乎的,看起来很有力。有的字,墨色很淡,甚至笔画中间都露出了白,这叫“飞白”。还有的笔画,看起来很湿润,墨要化开一样;有的又很干,像是用干刷子扫出来的。
这种墨色的干、湿、浓、淡变化,就是书法作品的呼吸。
一个有生命的东西,一定是有呼吸的。全篇都是浓墨,会让人感觉透不过气;全篇都是淡墨,又会显得没有精神。只有这样有干有湿,有浓有淡,整幅作品才有了呼吸感,有了生命的气息。
很多人临帖,就光注意字的形状了,把大小写得一样,把墨色搞得一样。那是写字,不是搞艺术。评委们看的,恰恰就是这种对大小、枯湿、疏密这些关系的掌控能力。这才是真功夫。
前面两点,是让作品“活起来”的基础。但真正能让它在成千上万份作品里脱颖而出的,是下面这个最核心,也最难做到的地方。
秘诀三:不能只守着一座山,要把各路神仙都请来。
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关键的信息,可以说是决定成败的一点:
在今天的书法比赛里,评委最想看到的,不是你把某一个古人学得多像,而是想看到你到底学了多少东西,并且有没有能力把这些东西融合成你自己的样子。
这话说白了,就是看你学习的广度和融合的深度。
我们再回头看这幅作品。它的主心骨是《张迁碑》,方方正正,很有力量。但你如果看得再仔细一点,会发现里面藏着很多别的东西。
有些笔画,不像《张迁碑》那么“方”,反而带有一种飘逸、舒展的感觉。那个劲儿,很可能来自汉代的简牍书。简牍是写在竹片木片上的,书写起来更自由,没那么多限制。
又有些字的姿态,有一种大开大合的气势,特别舒展。那个感觉,也许是从《石门颂》或者《杨淮表记》这些摩崖石刻里学来的。那些字刻在悬崖峭壁上,天然就带着一种雄伟、不受约束的气象。
作者做的,就是一场“大融合”。
他把《张迁碑》的“方”和“拙”当作房子的主体结构。然后,用简牍书的“飘逸”来做窗户,让光透进来。再用《石门颂》的“雄放”来做大门,让整个房子显得有气派。
这样一来,这幅作品就不是简单的《张迁碑》了。它是一部由作者亲自导演的、以《张迁碑》为主角,同时邀请了众多汉隶“名家”客串的“大片”。
这样的作品往评委面前一放,信息量太大了。
评委一眼就能看出来:
第一,这个作者基本功扎实,对《张迁碑》有深入理解。
第二,这个作者没有死读书,他还广泛学习了其他汉代隶书,比如简牍、摩崖石刻等等。
第三,也是最厉害的,他有极强的融合与创作能力,能把这么多风格不一样的东西,和谐地统一在一张纸上,变成了他自己的面貌。
这才是评委真正要找的人。他们不是在找一个复印机,而是在找一个有思想、有能力的创造者。
别再抱怨自己的字写得跟古人一模一样为什么还不能入展了。因为时代变了,评价标准也变了。单纯地模仿,哪怕是百分之九十九的相似,也只是停留在了学习的第一阶段。
真正的高手,是借古人的“尸”,还自己的“魂”。他们把古人的经典当作一个强大的骨架,然后用自己几十年的学识、见解和审美,为这个骨架重新注入血肉和灵魂,最终站起来一个全新的、活生生的、属于这个时代的“人”。
这才是高级的玩法,也是书法学习真正要走的路。